互联网上,曾流传一段卖冰糖葫芦的地摊文案:“生活中的一个个挫折,就像冰糖葫芦一样,竹签刺进了身体,却成为了一生的脊梁。”乍看像小贩招揽生意的一句戏言,但细想来,这也道出了路边摊贩营生不易的心声。
通常来说,街头上的生存空间逼仄拥挤,鱼龙混杂,常被看作是城市中不太光鲜得体的局部。
这些由路边小买卖所组成的地摊经济,自古有之,到了现代,地摊经济虽身处社会边缘,但却能让人瞥见一种与主流相异的生活方式,体现了一个城市文化的多元。而且,从这些草根的摆摊群体里头,也最能体察城市底层的众生百态。
在上世纪90年代,美国社会学教授米切尔·邓奈尔,就曾以纽约第六大道和格林尼治路口作为田野调查的对象,通过5年的参与式观察,深入到那些路边摊贩与流浪者的生活日常当中,以此写成了《人行道王国》一书。
在与街头人士的相处中,邓奈尔发现人行道文化蕴含着某种非正式关系,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交流中,个体能恰如其分地找到自己的社会定位。
选择在街头生活的人们,也许是希望幻灭以后的被动选择,有时亦是对抗冷漠社会的主动选择。
第六大道上的许多无家可归者 ,他们通常因酗酒、沾染毒瘾或是频繁进出监狱而与家中亲人关系破裂。也有因着自身窘迫的境遇,使他们羞于面对身边的亲密关系。
邓奈尔问起他们决定在街头生活的心理状态时,他们大多数人都一致认为:“在人生的低谷,对任何事情都毫无兴趣”。这种抑郁的情绪导致他们不再关心自己,以及放弃对他人的责任。
与之相反,书中一名二手书贩哈基姆,则主动选择了街头生活。早年间,他也曾拥有一份正职工作,可办公室里的勾心斗角与人情事理让他身心俱疲,为了保全对生活的希望,他来到了街头,用逃避正式工作的方式来换取自由。哈基姆自食其力,在街头摆摊,脱离了公司雇佣的主流工作关系。在他看来,正是这份“工作”,让自己能在纽约这座大都会城市中生存下来。
因此,街头可以看作是一种社会结构,它既可能助长逃避行为,也可能让部分人找到生活的归属感。
同时,地摊经济也增进了各社会阶层间的交流互动,哪怕只是无关紧要的日常对谈。街头的交易买卖,充当了一个沟通媒介,让中产阶层与底层小贩拥有了相互理解的机会。
书中提到,一名大学艺术教授热衷于在街头摊档淘二手书,因此与书贩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。书摊中的对谈,让本来难以形成交集的人群,有了共同语言。
另一方面,在与街头小贩或流浪者的相处中,邓奈尔并没有刻意浪漫化他们的行为,面对街头上诸多阴暗面,作者极力保持着客观与克制。除却以在街头贩卖商品糊口的人,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街角深处从事着不法勾当,破坏了城市的既有秩序。
虽然小贩们常被贴上各种负面标签,但某种程度上,也能激发他们的自尊自爱。面对不同顾客的漫天还价,摊贩依然乐于凭自己意愿来决定价格,当商品顺利卖出,小贩们能以此找到工作的满足感,维持着底层人的自尊。
人行道上的买卖行为作为一种非正式的经济体系,让城市的每一个个体,恰到好处地找到一种自助的生活方式。而在街头谋生的人们,包括那些无家可归的乞讨者,流浪者,真正导致他们流落街头的,本质是他们缺少了机会,加之自身的各式问题,致使他们无法于主流行业中找到工作,也无法融入到正式的社会中。
地摊经济的存在,让许多身处底层的人们,找到了走向人生正轨的希望。像书中邓奈尔认识的摊贩,便有通过自力更生购买到公寓的例子。
再如纪录片《宵夜江湖》中的肥姐,从乡下到城市,摆地摊卖起酸萝卜,这份卑微的工作一度让她难以为情。最终在街头里十年如一日的辛劳,养活了肥姐的一家子人。人的命运也因此改写。正如邓奈尔在书中所讲,一个城市若要创造福祉,其重点就是能让边缘人有自主经营的机会。
人行道之于城市,是容纳不同阶级,种族,职业的一道罅隙,里头的每个个体,即使再渺小,亦是整个社会结构中重要的一员。
而大城市的存在,恰好给予人行道一隅生存的地方,社会学家齐美尔认为,大城市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,它是一种伟大的历史产物,各种围绕着生活的、对立的思潮,都有同样的权利在这里汇集和发展。
所有人间烟火皆是风景,人行道上的生活虽然不被主流认可,但却可让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人,有机会找到作为人的意义。能够容纳地摊经济的存在,这是一个包容的城市与社会应有的模样。
现在很多人想入门地摊,却没有资料,互联网上一些书籍资源,也是六七年前的老资源了,现在分享一套比较新的音频课程,一共360期,需要的自己保存!
请先
!